《中师那些事儿》第二十七章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尽管明朝东林党人高攀龙的这一名对联,在赵弘毅上初中时都已耳熟能详,但是促使他养成每一天都来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的人,却是在他上梁州二师三年级时的班主任——汪建安老师。
    梁州二师地处九里湾村,那时候交通不便,去梁州城区很不方便,因此每到周末时间,赵弘毅他们班同学便很少有人进城逛街。一到周末,大家的娱乐、放松模式无外乎打打球,看看书,聊聊天,当然最大的快乐就是到教室去看电视了。到了周六上午,班上的文体委员便会同几个热心的男生早早地来到学校电教室,办理领取电视机手续。那时各班配发的全是清一色的黄河牌17英寸黑白电视机,虽然不是彩电,那可是同学们周末最好的精神食粮啊!于是在同学们的千呼万唤中,那几个同学是汗不敢出,小心翼翼地把电视机抬到教室,稳稳地放进教室电视柜里,然后便迫不及待地插上电源,拉开电视天线,不断地调整角度,直到电视画面呈现出最清晰的状态,大家连连说:“好了!好了!快点换台,快看《戏说乾隆》!”简直是一分钟都不可以耽误。“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岁月经不起太长地等待……”熟悉的旋律一经开启,所有人立马停止了说话,大家很快就进入到剧情里边去了。
    每一集播完了之后,就是令人痛恨不已的广告了,大家伙儿便异口同声地喊着换台,哪怕是去看大家最为讨厌的外国电视剧,总比看广告舒服。可是总有几个时间段是大家绕不过去的“坎儿”,那便是中午12点,下午7点,晚上10点,几乎所有能收看到的电视台都在播报新闻。这对于酷爱看电视剧的同学们来说,简直痛苦不堪,大家便显得极不耐烦,不停地叫嚷着:“换台!换台!”
    记得那是在一个周六的晚上7点多,所有台都在转播中央一套的《新闻联播》,换台的同学做了几次尝试后,便无可奈何的说:“真讨厌!都是新闻,没啥看头,干脆把电视机关了,让它也歇歇吧!待会儿电视剧开始了再看!”当时教室里有20几个同学,大家都没有反对,觉得新闻嘛,看不看无所谓啊。
    “等一下,不要关,我想看看新闻!”不知什么时候,班主任汪老师来到了教室后边,正在后边和大家一起看电视呢。大家谁也不好意思驳了老师的面子啊,只好勉为其难地一起看了下去。那晚的新闻联播大多数节目内容,赵弘毅已经忘却,似乎有一个关于悉尼申奥成功,北京以两票之差错失申办权的时事评论。等到新闻联播节目播完后,汪老师说:“占用大家宝贵的几分钟时间,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为啥要看新闻的话题!”
    “人是社会的人,我们随时要与外界发生联系,作为一个公民,一个未来的人民教师,不关心时事政治,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相当危险的!打一个通俗的比方,时事新闻就好比一个晴雨表,国家的任何方针政策,往往都会通过它提前有所显现,这关系着你们未来碗里吃干的,还是喝稀的!”
    接着汪老师又语重心长地跟大家谈起关心时事新闻的其它好处:可以丰富知识面,扩展视野啊,可以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啊,可以提高政治素质啊,增强公民意识啊,未来当老师,也可以用时事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啊……他说:“就拿我们今晚新闻联播中报道的悉尼取得奥运会举办权来说,北京为什么失败了?悉尼为啥能打动奥委会委员?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吗?我们一味的批评奥委会不公,我们去做愤青,有用吗?”
    他随后举了两个实例进一步说明了关心时事的好处:其一是当年我国大庆油田发现后,具体地点是对外保密的,但是细心狡猾的日本人却通过人民日报上刊载的铁人王进喜照片上的穿着打扮和相关文字报道,准确地推断出大庆油田地处我国东北,当时还急需那些设备等信息,取得了我国一个大的订单;其二是说香港的霍英东、李嘉诚等大资本家,每天早餐前必须要看人民日报头版,一个香港的资本家为啥这样关注大陆的政治呢,因为经济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
    听完汪老师的一席话,大家沉默了,似乎刹那间新闻变得不再那么可恨,甚至可爱起来。随后那晚的晚间新闻赵弘毅他们看得很认真,从那晚以后,校园内的阅报栏前总会看到五班学生的身影。赵弘毅也是从那时起,几乎每天中午都会去学校阅览室翻阅报刊杂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陕西日报》和《安康日报》,看到什么,就拿起来读,尽管是走马观花,未能细细研究,但是收获也挺大的,他的写作水平和口才也因此有了很大的进步。
    以后赵弘毅无论是上学,还是参加工作,这个习惯都一直保持了下来。无论他每天学习和工作有多么繁忙,他总会抽时间来浏览浏览新闻,了解了解国内外大事。这种关心时事的好习惯伴随了赵弘毅大半生,使他受益匪浅:一方面增长了他的时事见闻,带给许多的快乐,另一方面也的的确确地增强了他的政治敏锐性。这种潜移默化的习惯常常带给赵弘毅意想不到的收获,重要的是很多时候使赵弘毅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具备一定的预见性,不至于偏离正确的方向,处于被动的境地。
    特别是后来上班后,赵弘毅分配到一所山区初中学校工作,非常闭塞,但是学校征订有人民日报、安康日报和参考消息等报刊杂志,这成为赵弘毅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途径!对于很多老师不爱看的人民日报,赵弘毅却是如获至宝,细细品读。有一段时间,因为财政分灶吃饭,教师们工资被拖欠,几个月都发不下来,大家生活艰难,有的老师甚至无以为炊,老师们为此还曾经闹过罢课。在那样的艰苦岁月里,赵弘毅刚刚参加工作,生活苦涩,顿觉前途一片黯淡,他也曾经迷茫过,痛苦过,甚至想过辞职到南方打工。但是赵弘毅很快就因为读书看报,从阴影中走了出来!因为关心时事,使他对国家短期内财政困难和出路有所了解,他对国家和未来充满信心,他相信困难总是暂时的,面包会有的,爱情也会有的!因此赵弘毅当年虽然穷困过,但从未颓废过!当他面对学生时,面对教师这个神圣职业时,他总有使不完的劲!读书看报给赵弘毅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光明,照亮了他前行的路。
    很多年过去了,每当赵弘毅浏览搜狐新闻,阅读报纸杂志,通过《学习强国》这个平台学习时,他总会想起26年前的那个夜晚,班主任汪老师对一群正在看电视的十七八岁年轻人上过的普通一课,这一课让大家终身受益。
    还记得那个感动了无数人的大眼睛女孩儿吗?那位大眼睛的女孩名叫苏明娟,一张照片让她名噪全国。她那双清澈的大眼睛,透露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向往。她的那双大眼睛深深震撼了全国,因为她的眼睛大而有神,且清纯至极,满眼都是正能量。
    1989年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提出了希望工程。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有无数濒临失学的儿童再一次走上了求学的道路。
    国庆节后的一天,校团委、学生会在学校联合发起了向希望工程捐款和挽救失学儿童活动。
    教学楼前张贴了大红的倡议书,校园广播里一遍又一遍播报关于希望工程的相关报道。同学们一个个热血沸腾了,真没有想到我们国家到了20世纪90年代,竟然还有这么多的失学儿童,真是触目惊心啊!在这庞大的队伍中,有谁又能断定他们当中不会出现未来的领导者、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能让他们过早失学,成为新时期的文盲。
    我们哪怕是省下一些口粮,也要献出我们的一份爱心!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亿万人民都行动起来,一定会汇聚成巨大的力量。同学们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能力,纷纷慷慨解囊,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大家知道,他们的善心虽然解决不了所有失学儿童的上学问题,但是得到帮助的孩子们在乎!这就如同那个非常有名的故事:一场海浪过后,沙滩上冲上来许多鱼,一个小男孩儿忙着把一个个小鱼捡起放回海水中,有大人就说,这么多鱼,你怎么救得过来,它们不会在乎你的。小男孩儿说了一句让成年人汗颜的话,我虽然救不了所有的鱼,但是得救过的鱼儿在乎!
    孩子们辍学,大多是经济问题,上不起学。还有少部分是家长思想观念问题,认为上学无用,不如回家劳动创收,这其间又以女童居多。校团委因此又启动了第二个阶段的工作,让大家调查自己家乡辍学的儿童,通过致辍学家长一封信或者家访的形式,让这些孩子们返校上学。
    赵弘毅老家就有几个这样的孩子,离他家不远,都是熟人,有几个还和赵家沾亲带故。其实在暑假时候,赵弘毅曾经都和这些孩子的家长苦口婆心地劝过,让他们最起码支持孩子念完初中。但是这些家长们根本就不买账,那时候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喧嚣尘上,说什么“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教书的不如擦鞋的”,他们思想顽固地很,认为孩子们上完小学,知识就足够了:只要能写自己名字,会算豆芽帐就足够了。
    赵弘毅在头脑里把这些学生家长在头脑里过了一遍,选择了两个自认为可以做通工作的家长,分别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详细叙述了为什么要读书的原因,希望他们良心发现或者内心触动,能够让辍学孩子重返课堂。其中一个家长接到信后,感动不已,思想松动,赵弘毅又写信给父亲,说这是学校下达的政治任务,请他务必上门帮忙做通工作,最后这孩子复了学,最终上到初中毕业,后来去了南方打工,挣钱不少,到现在还经常念着赵弘毅一家老少的好。另一个家长呢,接到来信后,反倒说了赵弘毅一地的不是,说什么上了个中师都不知道自己姓啥了,竟然写信来给他上课!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赵弘毅接到父亲来信后,简直是怒不可言,好心还当成驴肝肺了!
    向“希望工程”捐款和劝返辍学儿童,这是赵弘毅平生做的第一件公益事情,他从中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幸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