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对官兵的惧怕藏都藏不住,根本用不着猜。宋知熹眼底晦暗不明,重重心事不堪其扰,他们最后那句话说得没错,只要宫内有意拿她结案,金吾卫冷败无情,甭管有罪无罪,有的是让你认栽的手段。
出北地而再往前,面对的正是兖州宣城方向,不过距离兖州尚且较远,从京师抵达兖州腹地,寻常车马都要半个月的行程,更何况她们这遭七拐八拐所走的非正常直道。
父亲说过,若她今后遇到难处,杨家可以依托,外祖母定会护她周全。
可是,这世上祸福本就难料,趋利避害向来不分门第,公主失踪一案惹圣上震怒,旁人唯恐避之不及,杨家想必也无外乎如是。
回广陵是不可能的,既已拜别,便不能再陷宋渊于不义。她疑罪未脱,若她这个在逃的县主猛然现身于宣城,反倒叫杨府难做人,就算阖府有心藏她,她龟缩在外祖家,也实属无谓牵连之举。
连续几天,宋知熹的心绪犹豫不定,但来日方长,不急于现在定好去处,眼下唯一坚定的是,她势单力薄,不能与金吾卫正面刚上,否则落不到半点好处,还白瞎了京城那些挚友对她的殊死掩护。
金吾卫出京一事在权辖重地热度不减,在逃嫌犯的名气也仰仗他们,得以顺带着再涨一轮。城门关隘多哨卡,最近几天肯定盯得紧,这县官里胥的,若在属地捉住她,必定指望拿她邀功请赏。宋知熹有意绕开防务要地,从小道进入县乡。
这一带青山抱地,橙黄橘绿的物色都叫人眼前一新,知更原是林中客,也在田坊唤流响。许县并不富庶,以农田苛捐为主要税源,偶尔可见农人壮汉在田间地头弯腰劳作,见有外乡人走过,年纪轻些的还会按捺不住好奇,直起腰来张望两眼。
盘珠抬手遮望渐高的日头,打起油纸伞挽住宋知熹。一片阴影笼罩下来,阻绝开正午热辣的日光,宋知熹眨了眨眼睛,在她活络的笑意里,面前的人却肉眼可见的衰败下去。
宋知熹一惊,接过伞柄凑过去,“怎的了?!”
盘珠额头两侧淌下薄薄细汗,宋知熹把她扶到榕树底下休息。昨日整整一夜腹中绞痛,盘珠都忍了下来没叫姑娘察觉,现在突然发作,知晓再也捂不住了,便索性倒豆子一般,一五一十地交待清楚。
宋知熹了然,原是这几日吃多了面饼馒头,加上经常赶路,所以才容易克化不良。她将她的碎发别到耳后,心想得想个办法请郎中再来瞧瞧,照这么下去,可别种下各种隐疾啊。
此时此刻,宋知熹忽然想起一茬,方才搭坐牛车时,赶车的老叟司空见惯,以为两个女娃娃在大户人家的婢期放满,此行孤身回乡寻亲,觉得怪可怜的,临走时还留下几句话。
宋知熹环顾四周,在几座坊舍外找到一个无人打搅的阴凉之地,确认可靠安全后,将盘珠带来歇下,临走前覆上她的手笑道,“听说前面有善主派粥,正好我也饿酸了,想吃些水米流食,你先休息,安心等我回来,到时候再行安顿。”
盘珠再不放心姑娘独身离开,可是当前自己也只是拖累,只得乖巧点头,不忘叮嘱道:“一切当心。”
许县政令宽松,安置了不少迁居下来的贫苦流民,时常会有城外的食坊或私家到此地施粥以行义举。
将近晌午,许县的桥石东口提前支起一顶粥棚,可供过路行人或百姓取食。薏米的香味勾得人饥肠辘辘,粥棚前渐渐聚拢起队伍,宋知熹观望一阵,散乱的额发在眼前扑来扑去,她食指向旁边一勾,垂下头,缀在了一个队列中。
略显混乱的队伍艰难前挪,
在她右边,一个小童缩在女人身边,女人灰头土脸,挽住小孩肩头的那只手生满了薄茧,两人衣身皆摞了不少补丁,可见日子并不好过,宋知熹无声地移开眼。
男童胆子小,忽地往娘亲怀里缩了一下,女人察觉出来抬头望了一眼,转而安抚道,“四宝不怕,是和爹爹一样的砍柴人,不怕。”
宋知熹也下意识抬头望去,只见桥石那头,几个樵夫正朝这边走来,钝斧悬挂腰身,个别肩上还束着一捆粗麻绳。
这群人身姿笔挺,扮相另有些威重之气,宋知熹略生狐疑,跋涉途中见到樵夫是惯有的事,不过这次又有些不同,待她定睛一看,一颗心猛地跳动起来!
其中一人她眼熟,正是在京畿弄巷被她刮过一刀的人!
金吾卫!
荀遇双眼逡巡,携部分亲随卫使经过此地的乡壤查探,几人行过桥石,顺路朝这边走来。警觉之际,宋知熹朝右边小声央求道,“大娘子,我能牵一牵他吗?”
女人被这种要求唬了一跳,这年头,拍花子太多,听闻猖狂到连皇朝公主都能拐。正要拒绝,却见她望着小童眼泪颗颗滚落下来,说想起自己已故的幺儿,若能长到这么大,想必也会像他这样可爱。
女人心中一紧,这般年纪就早早生过子的女孩,大多也生在穷苦人家,听闻女孩的遭遇,她颇能共情,心头一软,便犹犹豫豫将孩子带了过去,一面又紧紧盯着女孩的动作。
小童胆子小,却也不敢吵闹,见娘亲就在身边,也任由旁人牵住。宋知熹安安分分地拉起孩子的手,学着女人揽住孩子的肩,跟着队伍慢慢往前挪动。
见此处人多聚集,一群“樵夫”下意识慢下了脚步,行近到等待分粥的队伍后面,宋知熹简直如有芒刺在背,她屏住呼吸,一点儿动静也不敢发出,生怕招人视线。
一群人虽双眼巡看,脚下虽慢但始终没停,继续朝一边走去,其中有个“樵夫”愈发慢了下来,他近身接触过嫌犯,似乎觉得流民里头,一人光看背影与身形,皆有几分肖似宋女,但见人带着个儿子,才打消了继续思索的念头。
感知到一群人将要彻底走过去,宋知熹小心吞咽了一下。排在前面的人穿得一副穷酸秀才模样,许是嫌队伍太慢,无聊地回头瞥扫一眼,目光扫在孩子身上,一边转回头,一边不忘自言自语地嚼起酸话。
“粥都吃不起了,还生个孩子。”
宋知熹哪有心思生气,只暗骂这人实在多事,她看不到身后那边的动静,手心在一层层冒汗。
周围几个百姓听见,并没有太当回事,右边的女人低低垂下头,竟有些无地自容。谁知一个老妇不乐意了,竟冒着火气强行出头——
“总好过你们这些当男人的,这些个男人哟,都是只管生不管养的猪蹄子!”
“你!”
“快四十了都还只是个穷秀才,不还是要和咱抢粥喝,在这儿瞧不起谁呢!”
这文人好面子,吃了瘪却强行别过头,不再与人纠缠,老妇也不再追击,这里再次陷入祥和,但宋知熹却惊悚地觉得身后并不平静,
果然,一群樵夫中有人生出异动,荀遇最先停步,回头朝这边瞥扫过来。
宋知熹压根不敢乱动,只听后面一个女人的声音低低传来:“娘啊,都说不要胡言乱语了,刚才那伙樵夫好像被你几句话刺到了,貌似正盯着咱们看呢。”
小孩被刚才的吵闹阵仗吓到,却因为胆子小,只敢瘪着嘴唇一副要哭不哭的模样,一张小脸慢慢地转向另一边的娘亲,宋知熹急忙做出反应,顺水推舟让小童回去,临时又掩人耳目瞎补了句道:“小姑累了,宝儿先去娘亲那儿。”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