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佳闲王》第七零六章:成长

    [] https://www.xxxbiquge.la/最快更新!无广告!
    四大书院将被拆分为五大书院的消息很快就被透漏了出去。
    自始至终,朝廷似乎就没有考虑过要隐瞒这个消息,当李元吉做出决定之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教育部从礼部独立出来。
    这个虽然看似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其实整个事情操作起来并不复杂。
    从礼部尚书开始,尚书掌管整个礼部的大小事情,下面分设两位礼部侍郎,各自掌管礼部一半的事情。
    这两位就是尚书的助手,他们要做的,就是将各自负责的事情做好,然后向尚书汇报就可以了。
    他们的工作可以是这种方式,下面的工作为什么不能用同样的方式呢?
    事实上,再往下,每一个分类,都有一批专一的人手在负责,这个从一开始就有了,行政制度改革之后,将这种制度更彻底的贯彻了下来而已。
    所以,真正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将分管学校的这个部门给独立出来,然后再将科举司合并过去就可以了。
    科举司没有大佬负责,最高负责人是负责工作的侍郎石进。
    于是,石进又被任命为教育部尚书,等于是从侍郎跨过了尚书这道门槛,虽然是教育部,虽然手中的权力被削弱了,但尚书这个名字可是实打实的,而且还被额外允许进入了内阁。
    这等于是突然间砸下了一块巨大的馅饼,石进是最适合的人吗?
    未必,但是就眼下的情况来看,没有人比他更适合这个位置了。
    朝廷也没有时间去等新人上手,没有时间去给他们发育,朝廷要的是来之能战的大臣,石进恰好符合这一要求,然后就有了石进突然间晋升的结果。
    能够被单独列部的,目前为止只有一个发展省,一个教育部,发展省的作用已经不用多说了,整个大唐都知道,大唐的发展规划,几乎都是这个部门在负责的,他们让发展哪里,哪里就可以发展起来。
    而教育部的权力虽然没那么大,但能够被单独列部,也能够显示出李元吉对于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
    因为都是现成的人手,办公用地稍稍转一下就可以了,整个教育部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已经进入了正常的工作。
    而另一边,则是让各大书院开始做准备,一是统计,二是做好搬迁准备。
    对于学生来说,即将毕业的倒是没什么好说的,可那些刚来的,或者即将来的,这个时候可就MMP了。
    能够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那还好说一些,虽然远了点,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可万一去了广州那鸟不拉屎的地方该怎么办?但是现在这情况还特喵的不去不行,除非不选择这个科目,但那就意味着之前的努力全部白费了,还要去跟其他人进行更激烈的竞争。
    广州书院除了距离远了一点以外,实际上师资力量并不差,四大书院整合之后,五个书院每一个都是吊炸天般的存在。
    不管外界怎么看待,但是对于大唐而言,四大书院拆分为五大书院,对整体是有利的。
    好在这件事情也不是说办就能办的,五座书院相差甚远,且广州书院还没有进行选址建设,所以一时半会儿的还没办法开始。
    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准备。
    提前划分好各个专业的去处,然后就是等,等广州书院建好,等中线铁路修通。
    ……
    神元十一年悄然无息间已经来到了尾声,这一年之中,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而整个大唐的目光,也第一次的从北方转换到了南方。
    这在以往,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李承光在安南待了四个月的时间,将整个安南官场掀了个天翻地覆,一片哀嚎。
    但是民间百姓却对于李承光的风评很好,没人希望贪官满天飞,没人希望这些人可以在这里肆无忌惮的去搜刮民脂民膏。
    安南的生活,也在一点点的发生着改变。
    水泥路开始出现在了安南,出现在了各个州县之间,将其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铁路的线路已经做出了规划,其实也没什么好规划的,有现成的路线,只需要测算一下就可以了。
    李承光从安南离开的时候,铁路的建设也已经开始了,不过还没有正式的开工,只是在做前期的准备,等着内地运来一些所需要的设备,提前招募好工人,提前培训学习。
    为了节约开支,培训期间是没有工钱的,但是管饭,只要培训后合格,可以正式工作的,自工作日开始,每人每天四钱的工钱。
    即便是这样,安南的土著们对于朝廷依旧是感恩戴德。
    修路需要人,修铁路也需要人,这两个大型工程一上马,为安南提供了至少三十万工作岗位,对于一个工作岗位不足十万的地区来说,一下子增加这么多,平均每十个人就有一个可以找到工作,这个比例还是很高的。
    况且还要排除掉老弱病残以及广大妇女同志,适龄青年中,基本上每两个人就有一个工作岗位在等着。
    广州书院要开始建设,这又为广州地区提供了不少的工作岗位,安南上缴朝廷的二十万贯,被直接用作广州书院的建设。
    而余下的钱,李承光将其用来修水泥路,修铁路,修建各州县的学校,甚至到了走的时候,这笔钱还剩下将近五十万贯。
    不是他不想花,而是对于这么一个地方而言,让他们突然间感受到过于激烈的幸福,未必是件好事。
    于是,这笔钱被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基础建设,一部分用于教育。
    李承光回到长安的时候,整个人黑了不少,但是看起来却更健康了,一副小小的身躯内,却盯着一个成熟的目光。
    此行对于李承光也是个不错的历练,到底历练了哪里?提高了哪些?李承光自己也说不来,但就是感觉整个人成熟了不少,看待问题的思路也改变了不少。
    过了这个年,李承光也将跨入十三岁的年纪,这个年纪不大也不小,对于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来说,这个年纪已经很懂事了,可以帮助父母下地干活,也可以照顾弟弟妹妹,甚至有些人已经开始说亲了,更先进的,甚至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代了。
    都说后世的小孩早熟,但现在李元吉却不这么看,亲身经历过后才明白,后世的小孩是身体上的早熟,而古代的小孩,是思想上的早熟,贫穷,让他们不得不拖着幼小的身躯扛起肩膀上的责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