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当族长》第29节

  可能他觉得自己母亲身为一个寡妇单着也没什么吧,那就让他亲自体验体验那种感觉,要不然他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了哪。
  王河东的爷爷听了王淳之的话嘴唇直哆嗦,看着被打的痛哭流涕的孙子,好半晌才道:“好。”
  四十岁,已经是村里可以做爷爷的年龄了。
  到那个时候,河东的婚事必定艰难,说不定还会打上一辈子的光棍。
  可要是没有来自族长的处罚,那几年后,河东就能顺利娶到媳妇么?
  不能的。
  知道他做了什么事的村民们那么多,消息根本隐瞒不下来,凡是家里有女儿的,谁又敢把自己女儿嫁过来?
  他们家还没有权有势到能让女方上门巴结送女的地步。
  王河东听到王淳之对他的处罚以后,对自己四十岁才能成婚并没有太大的感触。
  他这个年纪和心里并没有太多的风花雪月,婚事并不被他放在心上。
  唯一清晰的念头就是他这辈子被毁了。
  见证过他此时丑态的村民们必定会对他的事添油加醋,以后就算再进学,这件事情也会成为他人生最大的污点。
  想到此,他就深恨把这件事情闹大的大姨。
  至于同为“帮凶”的王淳之和王沛良,对比以后能够达到的成就,自觉比不上的王河东自然是不敢恨的。
  王淳之道,“以后还请两位老人对王河东多加教导,学堂那边我也会和先生打招呼,今后他将会成为村子里面的重点观察对象,一旦再做坏事,就不会再这么轻易饶过了。”
  意识到自己孙子在村里和赌徒王大胆获得了一样的待遇,王河东的爷爷奶奶心里沉重不已。
  “这真是家门不幸啊。”围观们村民们看的唏嘘不已,心中感慨万千,连忙在心里检讨自己家的孩子有没有这样的。
  现在他们算是明白了,家里面孩子做错了事,自家的处罚不算什么,村长还会亲自插手给予惩罚,这让他们这些外人心跟着紧了紧。
  顾不得再看热闹,他们连忙各回各家去审视自己家中的情况。
  学堂中的王三叔听到王河东的打算后,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这孩子,是我们这些当先生的没有教导好啊。”
  课本上从来只讲女子获得贞节牌坊是何等的荣誉,背后那些见不得人的迫害却不会提及。
  这就导致王河东只看到了贞节牌坊有利的那一面,却不会知晓获得贞节牌坊的妇人最终下场。
  毕竟那些妇人的死亡方式,对于他们这些男人来说实在难以启齿。
  “这次的事情就是王河东对贞节牌坊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才做错了事情,希望先生们以后能多给学生们扩充一下额外的知识点。”王淳之道。
  “唉,好吧,以后我会让学堂的先生们注意这一点的。”王三叔叹息道。
  “那先生以为,把事情的利害都剖析清楚,为寡妇请命贞节牌坊的事迹就会彻底绝迹么?”王淳之问道。
  王三叔一愣,仔细深想了一下,才道,“不会的,只要贞节牌坊这个东西还能为人带来极大的名声,这种事情就永远都不会断绝掉。”
  “文人心性傲气,很多都是……自私自利者,有时候,哪怕明知道贞节牌坊对妇人有迫害,他们依旧会去请命,因为受到贞节牌坊迫害的不是他们自己,牺牲一个妇人,却能成全家族子弟的名声,这是很多人都觉得值得的一件事……”
  朝廷颁布下来的贞节牌坊,你看看有几个是寡妇自己请命的,亲儿子还是很少见到的,大都是寡妇的夫家长辈,或者族中的族长……
  因为牺牲的不是他们自己,所以哪怕明知道妇人最后的下场会早逝,也依旧会前仆后继的去做。
  王翠翠可以说是逃过一劫,可是天下还有更多的妇人在承受着来自贞节牌坊的迫害。
  就像王河东做的那样,别管他最后成就如何,能不能达到为母请命的地位,先把自己的娘亲留在家里再说。
  母亲不改嫁,以后就有了获得贞节牌坊的基础条件,一旦母改嫁,贞节牌坊就再也不能获得。
  “先生说的对,只要贞节牌坊还能让世人逐名,这种事情就永远都不会消失掉。”王沛良惆怅道。
  比起后世的女子来,这个时代的女人太过艰难。
  “你说,王河东长大以后会不会为自己现在的所作所为感到悔恨?”王沛良突然道。
  “只怕是难,他现在的性格已经固定成了利己主义者,长大以后就算明白了贞节牌坊的严重性,也不会对自己的母亲感同身受,可能还要怨恨把他心思宣扬闹大的我们。”王淳之道。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王河东的年龄不是一岁两岁,十二岁的年龄已经来不及矫正了。
  “怨恨就怨恨呗,最好再闹出个什么,能让我们光明正大的处置掉他。”王沛良撇嘴道。
  哪怕行事让人齿冷心寒,王河东的罪责却罪不至死,所以王淳之也不能把他赶出村子去。
  和那两户人家不同,王河东才十二岁,并不具备在外面世界生活的基本能力,一旦把他赶出村,迎接他的可能就是流浪或死亡。
  最后,王河东还是家中唯一的男丁,一旦他没了,王翠翠一家孤寡老幼,在村子里面只会更加没有生存的底气,说不定两位老人也会跟随着一起离去。
  所以王淳之选择对他进行最后的废物利用。
  让他承担起一个孙子该承担起的责任,斩断他最看中的仕途之路,这会比杀了他还要难受。
  第32章
  自家孙子闹出这样的事情, 王河东的爷爷奶奶自觉没有颜面再留在这个家里,很快就收拾东西带着王河东来到了一家空荡的院子中,正是之前搬走那两家人的房屋之一。
  现在房屋的主人是王淳之,可以把房子借助到他们新房盖起。
  王翠翠看到自己公公婆婆收拾的利索, 开口挽留,毕竟她知道, 贞节牌坊的事情和这两位老人家并没有关系。
  两位老人家又何尝愿意离开这个家,但是比起能干的儿媳来,还是年幼的孙子更让他们操心。
  “我们虽然搬走了, 但是离的也不远, 就几步路的功夫,天天都能见着面, 用不着那么伤心。”
  “至于大牛家给你相看的, 你也别再拒绝了。”王河东的奶奶对王翠翠这个儿媳道。
  “是我们家对不起你, 等河东长大了, 一定要好好的孝顺你。”
  跟在他们身后默不作声的王河东闻言脸色阴了阴,王翠翠开口只挽留了两位老人,却没有挽留他这个儿子,她本人更是不复曾经的嘘寒问暖,这几天对于他这个儿子更多的都是无视状态。
  这让曾经是家里的中心人物,全家都围绕着他转的王河东心里分外的不是滋味。
  短短数天内,他就被迫成长了许多。
  尽管对自己母亲心里生出了一丝歉意,但是强烈的自尊心却让他怎么也无法致歉,只能沉默以对。
  他已经数天没有去学堂, 实在不想去面对外界那些讥讽的目光。
  王翠翠无声的为他们准备着吃的还有粮食,没有跟他说话。
  王大妮带着王小妮待在屋子里面,王小妮问大姐,“二哥为什么要离开家啊?”
  “因为河东他做错了事情,伤害到了我们娘亲。”王大妮抱着妹妹道,眼中泪水开始滚落。
  家里的男丁本该是让女人能够依靠的存在,而不是成为垫脚石一般,让男人踩着尸骨往上爬。
  比起自己来,王翠翠更担心自己的两个女儿,生怕王河东长大以后打上自己姐姐和妹妹的主意。
  也担心等自己去后,以王河东的凉薄本性会薄待两个女儿。
  王翠翠舀出家里一大半的粮食,给王河东三人带上,王河东奶奶觉得粮食给的太多了,“我们老两口又不是不能动弹,哪里用得着这么多的粮食,你们娘仨留着吧。”
  “离收麦子还有一段时间呢,再说了,他半大小子,吃的也多,顶大妮小妮两个人了。”王翠翠固执道。
  王河东奶奶叹了一口气,不再阻拦。
  王翠翠帮忙把东西搬到他们的新家,在路上遇到了几个小叔子,每个人手上都拿了半袋的粮食。
  他们家早就已经分家,每个月也固定给老人家送粮食,这个月已经送过一次粮食,王河东的爷爷皱眉道,“拿回去,我这会又不是不能动弹,还用不着你们过来尽孝心。”
  “爹,你就拿着吧,跟着那个小兔崽子住在一起,我们怕你们会被他亏待。”王河东的二叔闷声道。
  这事本该是王河东这个侄子一个人承担的事情,却需要累及他们年迈的爹娘,这让几个汉子对这个侄子心里看不过眼。
  更别说王河东做的事情不地道,他们要是有这么一个儿子,死了都不会瞑目。
  如王河东所想,再次回到学堂以后,同窗的目光多多少少都变得奇怪起来,有嘲讽,有同情,更多的还是不屑。
  这种目光让王河东如锋芒在背,宛若一根根刺般扎在了他的心上。
  王淳之和王沛良正在上课,朗读的空隙中,一道尖锐的声音隔着墙壁传来。
  “你们有什么资格鄙视我?”
  “当初在知道贞节牌坊的时候,你们一个两个的不也都想给自己母亲请命一个贞节牌坊,甚至有人还曾遗憾自己母亲不是寡妇过。”
  “现在用这种不屑的眼神看着我,就好像自己多清高似得。”
  “我们顶多半斤八两,谁也别看不起谁。”王河东声音尖锐道。
  “闭嘴,你这样不当人子的人怎么配和我们相提并论……”
  “我才没有想过给自己母亲请命贞节牌坊的事情呢……”
  之后又传来数道急急反驳的声音,随后就是桌椅碰撞的声音。
  负责教授王淳之和王沛良学堂的先生面带微笑,手上青筋暴起,道,“继续,大声朗读背诵。”
  朗朗的读书声渐起,很快就盖过了隔壁学堂的喧嚣声。
  王沛良趁机写小纸条传给王淳之:隔壁的人打起来了。
  王淳之点了点头,嘴上依旧有条不紊的背诵着。
  直到课堂结束后,众人才知道隔壁发生了什么事。
  王河东回到学堂后,收到不少同窗不屑与之为伍的眼神,精神大受刺激,激动之下,就直接把所有的脸皮都给彻底的撕破,进而发展成众人恼羞成怒群殴王河东的事件。
  先生们已经请了学子们的家长过来。
  “学堂里居然有那么多推崇贞节牌坊的存在?”王沛良心下一沉道。
  这次众人群殴王河东的原因,更多的像是在遮掩自己曾经的黑历史。
  “典型的修学不修心。”王淳之嗤笑道,“你看,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才会有无数道德败坏,却学问高深的斯文败类成功立足于这个世上。”
  王沛良叹了一口气,想要反驳,却不知该怎么说出口。
  世人总以为学问好就代表着人品也好,其实这是不对的。
  学问和人品,这是完全不相干的两码事,一个人的人品不能用学问来辨别。
  “走吧,去看看。”王淳之站起来道,王沛良下意识的跟随。
  “马上就是下一堂课了,我们走了没事吧?”王沛良有些担忧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