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完结+番外)》分节阅读_2

  ,边把粥盛出来,一路端到屋子外头。
  天际响起阵阵雷声,一场大雨酝酿在即。
  里屋却传来低低的说话声,赵肃不由放慢了脚步。
  “求菩萨保佑,求佛祖保佑,愿我儿无病无灾,平安喜乐,信女愿折寿相偿,就算立时死去,也无怨无悔”
  陈氏跪在窗前,低着头,双手合什,嘴里念着祷词。
  闪电照亮了半边天空,那一瞬间的光芒也辉映了她的脸,那张年纪不大,眼角却遍布沧桑的脸上满是虔诚。
  门外,赵肃默然站着,心头不知是何滋味翻涌。
  当初醒过来,得悉自己来到这样的时代和家庭,未尝没有过抛下一切离家出走的打算,后来虽然打消了念头,可对于陈氏,也一直生不起血肉至亲的感觉,然而直到此刻,他才突然发现,自己先前的想法是多么错误。
  为人母亲,即便再柔弱,也会竭尽全力,为子女撑起一片天空,从古至今,莫不如此。
  自己也许不是以前那个赵肃,但这具身体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并没有减少半分。
  眼前这人,以后便是自己真正的母亲。
  赵肃端着粥推门而入,柔声道“娘,用饭了。”
  陈氏应了一声,起身帮他把碗筷摆好,娘儿俩边吃边拉着家常。
  小粥入口香甜糯软,陈氏有些诧异“肃儿手艺不错。”
  赵肃笑道“若是娘亲喜欢,日后顿顿由儿子来做。”
  陈氏轻声道“为娘想多接点绣活,好攒下钱,让你也能入学读书,以后这一日两餐,怕真是得让你来做了。”
  自己刚才不过随口一提,陈氏马上就记在心上,赵肃心中感动“儿子也有个想法。”
  “这些天我上山摘菜的时候,发现上面长了不少药草,我想摘一些卖给药材铺子,娘可知道他们收不收零散的药材”
  陈氏大感意外,完全没想到赵肃竟然想起要自己赚钱,眼前的少年虽然孱弱依旧,可哪里还有半点昔日颓丧
  “收倒是收的,只是价钱必然要压得低些,不过县上药材铺子不多,最大的那一家叫回春堂,是个老字号了,在别处也有分号,如果把药材给他们家,就不会被压得太离谱。”陈氏说着说着,也觉得这法子可行,转念一想又有些奇怪“肃儿,你几时认得药草”
  陈氏毕竟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很多情况比他了解,这么一打听,赵肃也觉得大有可为,随便寻了个借口推脱过去,一边细细询问详情,末了笑道“娘,如果此道可行,说不定以后我们不拿赵府的救济粮也能自给自足,你也无须再做绣活了。”
  多日的沉闷一扫而空,万事开头难,以后总会好起来的。
  在来到这里的半个月后,赵肃穿着粗布衣裳,吃着野菜清粥,坐在仅能遮雨的茅草屋里,如是想到。
  作者有话要说按承诺发新文了,存稿不多,早知道该说8月1号的 tot 请大家多多支持o
  更新时间一般是晚上,所以下一章是明天晚上哈
  这是一篇明朝背景的文,基本算是赵肃同志的奋斗史,客倌慢慢看,我也慢慢写嘉靖35年,唔,这是一个有趣的年份。
  2、第 2 章
  初夏的山上疯长着无数草木,满山遍野一片葱郁,虫鸣鸟叫,生机勃勃。
  赵肃挑了个大清早就背着竹篓上山,这段路他走了两个多月,早就驾轻就熟,沿路看见一些常见的药草都摘了随手丢竹篓里,等回家了再分门别类送到药铺去。
  这段时间他很注意锻炼身体,夜晚没什么娱乐,烛火微弱更看不了书,赵肃亥时睡下,卯时便起,先打一圈太极,再吃早饭,然后上山,生活极其规律,身体也跟抽条儿似的慢慢长起来,虽然还是显得瘦弱,却并不像原来那么吓人了,加上赵肃由内而外明显不同了的气度,一袭旧布衣浆洗得干干净净,看起来立马顺眼许多。
  赵肃并不是学医的,但常见的植物他还认得一些,长乐县临海,气候温暖湿润,这个季节又正好是大多数植物的生长期,像太子参、穿心莲这样的,走步就能看见几株,这也得得益于这个时候的自然环境都没有被人为破坏,就连鼻间呼吸的草木香气都要浓郁几分。
  自从上次跟陈氏长谈过之后,赵肃觉得上山采药,再低价卖给县城药铺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就开始付诸行动。
  明代中期的商业发展十分迅速,在药材供应方面,开始出现药市和老字号药店,但进货渠道依旧没有固定下来,像赵肃这样为了生计采摘零散药草然后卖给药铺,对方也是收的,只不过价格方面自然要比长期合作的药商低,纵然如此,这也足够给赵肃母子带来惊喜。
  这样一个月下来,多的时候能拿到一两多,少的时候也有四五百文。在来到这里之前,赵肃还不大理解一两银子是个什么概念,但现在他已经能够充分体会到古代人民赚钱的艰辛了。
  嘉靖六年时,官方规定,一两银子可以兑换七百文,这相当于普通百姓一个月的开销。虽然民间时有波动,并不严格按照这个兑换比率,但是像赵肃这样,一个月能够拿到一两左右的银钱,已经是很不错了。
  如今就算不是大鱼大肉,起码偶尔买点儿五花肉和碎末牛肉之类的回家,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太大的负担了,加上赵肃又很注意营养搭配,如今母子俩的气色都比原来好上许多,赵肃的身体也没再生过病。
  走走停停,偶尔停下来喝点水休息,赵肃的步子不快不慢,一个多时辰的路程并不怎么累,等摘了满满一竹篓的药材,他就转身下山,往县城走去。
  自从开始采药生涯,他就固定把药草卖回春堂了,这两个月下来,彼此也熟悉了,掌柜对这个谈吐落落大方,说话温文尔雅的少年颇有好感,算价钱的时候也总比其他人多算几十文钱给他。
  赵肃听说这掌柜腿脚不好,天气一变容易犯风湿病,上山的时候就特地留意虎杖和鸡血藤这两味药,采多一些,私底下送给老掌柜,让他浸泡药酒。虽然这些都不值几个钱,但最重要的是有心,老掌柜看在眼里,心里自然也觉得熨帖,这一来二去,关系自然就好起来了。
  他很清楚,这世上没有谁有义务对你好,你不付出,别人自然也不会对你付出,所以即便是对药铺里的小伙计,他同样也客客气气,温温和和,让人打从心底感到舒服。
  这一日他像往常一样来到回春堂,却不见了老掌柜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面目陌生的年轻人,站在柜台后面翻阅账册,其他伙计则围在他旁边。
  “李哥,老掌柜不在吗”
  听到赵肃的声音,其他人都抬起头,那年轻人上下打量了他一眼,看向旁边伙计。
  李农忙笑道“杨掌柜,我们一贯会零散收些草药,他就是来卖药的。”
  杨掌柜赵肃略略诧异,这是换掌柜了
  年轻人闻言皱眉,看他的眼睛越发挑剔,片刻之后转头对那伙计道“以后我们会统一自福州那边的药市进药材,不再收这些零散的。”
  说罢又小声嘀咕了一句“良莠不齐,也不知道掺了什么。”
  这话说得小声了些,赵肃听得不分明,却从他表情上分辨出大概。
  赵肃朝那人笑了笑,放下竹篓,对其他人道“李哥,你给看看,今天顺路看到梅子,就摘了点,给你家囡囡当零嘴。张哥,你不是说嫂子还在坐月子么,今天摘多了些太子参,我另外挑出来了”
  众人纷纷走过去,打招呼说笑的,帮他卸竹篓挑拣药材分类的,比刚才对着年轻人都要热情几分。
  年轻人脸色有点黑,慢慢踱过来,一边斜着眼看竹篓里那些药草“这种下等货色,进到回春堂来,就是砸我们招牌,莫怪陈掌柜在的时候,分号的生意不咋的。”
  陈掌柜就是先前在这里的老掌柜,他脾气好,人缘也好,大家都喜欢他,这次因为年纪大回家休养,替换他的就是眼前这个年轻掌柜,叫杨明,跟他一起来的,还有主持回春堂的沈家少爷,所以大家尽管对杨明不满,却敢怒不敢言。
  李农凑到杨明耳边,低声道“杨掌柜,他们都是这长乐县的百姓,平日里上山帮我们采些新鲜草药,价格给的要比药市那边低得多,所以我们是不亏的,陈老掌柜在的时候,我们都是这么做的。”
  但杨明并不罢休,他半弯下腰,手指拈起竹篓里的药草挑挑拣拣。“这株太老,这株还没长好就采下来,这些人根本就不懂草药习性,你跟他们买药,就是白白拿着钱往外撒,若是药性不足,砸了回春堂的招牌,你担当得起”
  李农哑口无言,讷讷立在一旁,不敢再帮赵肃说话。
  新官上任三把火,杨明倒不是故意拿赵肃立威,怪只怪他倒霉,今天第一个撞上来。
  赵肃面色平静,任他在那里说够了,才淡淡道“杨掌柜,照理说,这里有不收零散药草的规矩,我是不该来叨扰的,但昨日我来的时候,也未曾听见有人告知,不知者不罪,还请您别怪罪,但今日的药草已经送来,像我这样不知情的人必然还不少,等会儿指不定陆续有人上门,如若不收,怕是于贵店的名声有碍。”
  有理有据,不亢不卑的,完全想象不出是这个其貌不扬的少年能说出来的,杨明忍不住多看了他几眼,阴阳怪气冷笑“你这是在威胁我”
  “不敢。”赵肃的声音不疾不徐,和缓如暖风,“回春堂的字号能开遍闽浙,靠的是仁信二字,人无信不立,由小可见大,若是没了仁信,日积月累,往后谁还会上门来看病呢”
  这个杨明气量不大,脸色不善,有他做掌柜,以后卖药草给回春堂的事情只怕也得中断了,长乐县不大,除了回春堂之外,其他几个都是小药铺,自然没法每天都买下这些药草。
  赵肃暗自叹了口气,做好最坏的打算,面色平静如初地回应。
  杨明气得直翻白眼“把他给我轰出去白长了张利嘴有什么用,我看你这副穷样,再过八辈子也是个穷鬼的命”
  众伙计在一旁看得愣愣的,闻言才反应过来,李农为难地看看杨明,朝赵肃走过来。
  “赵肃”
  不待他说话,赵肃已道“李哥,给你添麻烦了,我这便走。”
  说罢背起竹篓,转身就要走。
  “等等。”
  说话的人站在门口,年纪二十五六上下,方巾深衣,双手闲适地交握着,也不知在那里听了多久,后面还跟了个小厮模样的少年。
  杨明大惊之下,连话都说不全了“少,少,少东家”
  沈乐行看也不看他,眼睛打量了一下赵肃,笑眯眯拱手“敢问足下大名”
  两人身份有如云泥,这样的称呼简直破例,杨明越发觉得惊悚,不知道自己狐假虎威的行径是不是都落入沈乐行眼中。
  赵肃回礼“在下姓赵名肃。”
  他身形瘦小,行止却雍雍然如大人,沈乐行看得忍俊不禁。“小兄弟,这些药草,敝店都要了,照药市的价钱算,可否”
  方才两人争执的时候,他就在一边看着,赵肃摘的那些药草,比从药市上买来的,也差不到哪儿去,有些只需要以叶入药的,他甚至还细心地把枝桠都清理掉。
  赵肃却摇头“在下确实不懂药理,不知所采的东西能否悉数派上用场,定原来的价格便可以了。”
  他的出身一看就不是很好,却能不贪小便宜,沈乐行对这少年的欣赏又多上几分。
  “贤弟小小年纪谈吐不凡,不知师从何人”称呼马上就改了。
  十三岁在古代已经不算小了,但这具身体长期营养不良,故而时常有人误会。
  赵肃道“家境贫寒,未曾读书习字。”
  见他明显不想多说,沈乐行也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