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青年热血奋战:中国远征军》第 12 部分

  中国远征军 第七节(1)
  第二天傍晚,特务大队在公路边一个镇子边碰上了巳经撤到这里的赖特中尉的炮兵连。
  前面枪炮声响得厉害,邵青阳看到撤离的不少英国军队和逃难的英国、印度、中国的侨民在公路两边的平地和树林里生起了许多火堆。问了一下情况,方知日军穿c部队在前面的公路上设置路障,阻断了去路,眼下英军正在与切路日军激战。于是下令队伍在一片靠着小溪的谷地上宿营。
  赖特中尉对邵青阳的当初的行为梗梗于怀,不冷不热。可是,中国士兵背囊中大量的好东西却让英国士兵趋之若鹜。中国人慷慨地把好东西掏出来,请一起并肩战斗过的英国人享用。正在离公路不远的一处坡地上赶筑火炮阵地的炮手们乐得发疯,欢天喜地地向着他们奔来。香槟、威士忌,香烟,中国人英国人四下里围坐一起,大吃大喝。
  桑德福少尉仍然是那么生气勃勃,显得机灵诙谐。他早就不顾军人的尊严,敞着军装,挽着袖子,看上去就像一个长着一张肥胖脸蛋的调皮娃娃。他不仅享受着中国士兵送上来的美味,还饶有兴趣地与英语讲得不错的高军武交谈开了。
  渐渐夜深,篝火燃烧的吡啵声也微弱起来。疲倦之极的难民、官兵都支持不住,一个个昏沉沉睡了过去。
  不知几时了,高军武蓦地醒了,那是因为寒冷所致。此时晨光熹微,r白色的山雾在谷底山坡飘袅聚集。战地寂静得令人心悸。他撩开军毯站起身来,远处的山林模糊不清,遍地躺卧着身裹军毯的弟兄们。邵青阳和邹喜子背靠背紧紧挤在一起,麻哥冷得蜷曲着身子,鼻翼凝上了一层绒绒的霜花。旁边英国人的火炮阵地上空无一人,只有5支黑黝黝的炮管戳向清冷的空中。
  他看着呆在谷底里的弟兄们,心中很是不安,前两天日本人的炮击,他巳经尝够了苦涩的滋味。可是那里毕竟还有避弹d可以藏身,倘若日本人的炮弹打过来,弟兄们全都只有像菜板上的鱼r一样任人切剁了。
  昨晚临睡前,他曾把他的担忧告诉了邵青阳,邵青阳完全感到了灾难巳经迫在眉睫,但是他故作轻松也是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句:“你看看,英国人、印度人,都这样露在地面上,我们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炊事班长老马头和几个炊事兵把行军锅架起来,生起柴火烧了一大锅浓茶。冻得像死鱼一样的官兵们每人捧上一铁盒滚烫的浓茶,真是欢喜至极。他们围成一个个小圈,纷纷坐在钢盔上,就着热茶吃咸猪r、面包、牛r和果酱。
  然而,使人揪心的炮击开始了。
  第一批日本人的炮弹就把所有的人震得蹦了起来。此时并没有一发炮弹落进这块狭窄的谷地里。但是,大地开始颤抖,这种颤抖不会使任何人若无其事。
  战士们四处张望,不知跑到哪儿去才能躲避必然将会倾泻到他们头上的炮弹。
  直到听见邵青阳喊了一声:“弟兄们快上山,躲进林子里去!”大家才撒开脚丫子,飞快地往山坡上冲去。
  树林并不茂密,但仍能给人一点可怜的安全感,因为粗大的树杆能挡住崩飞的弹片与碎石。他们趴在山头上,惊恐万状地注视着山下巳经变得像煮沸的开水似的原野。
  英国人所有的火炮巳经开始了还击。炮口里喷出的火光与日军炮弹爆炸时腾起的火光交织在一起,使浓雾变得极其美丽壮观,像节日的焰火,又被一层朦胧的雾岚遮掩,便显得更加神幻迷离。美丽的雾团仓皇滚动,仿佛也在拼命地逃避这场大屠杀。
  中国远征军 第七节(2)
  高军武像个小孩子似地跳起来,高声向着谷地里的炮手喊道:“赖特,桑德福,打得好哇!让日本人也尝尝你们英国炮弹的滋味吧!”
  时光在震耳欲聋的轰响声中流逝。太阳升起,雾岚散尽,远处的伊诺瓦底江一线仿佛燃烧起来。那一带狭长的天空,红得厉害。枪声炮声大部分聚集在那里,成千上万人发出的喊杀声此起彼伏,像雷霆炸响着滚滚而来,又疾速地涌向天边。
  正当中国军人拼命用泥土在自己的胸前垒起一个个掩体时,一发炮弹象炸雷一样在山林里爆炸了。
  “弟兄们,现在该轮着我们挨炮弹了!”邵青阳悲怆的喊叫让人心寒。
  又是一发炮弹爆炸,泥土、碎石,树枝像雨点般洒下。
  兀地响起了尖厉的惨叫声,那是邹喜子。一发炮弹差一点落在他的头上,他只听见一声爆炸声,就像一万扇大门“砰砰“关上,刹那间,他失去了知觉。随后,他的大脑又开始了工作……我死了?他惊恐地开始喊叫,但根本就听不到一点声音。接着,他至少部分地清醒过来了。他的洋铁盒子炸在地上,钢盔也飞到一边,他觉得p股上疼得厉害,不知是挨弹片崩了还是被飞石砸了。他用手一摸,手上粘满了鲜血。他吓懵了,不顾一切地在林子里一瘸一拐地奔跑喊叫……
  邵青阳猛扑上去将他按倒在地上,用手在他身上摸了摸,脸一沉,斥道:〃你乱吼乱跑个啥?不就是p股上的肥r被弹片啃了一口!”
  炮弹成批而来,尖厉的啸声与爆炸声响彻天宇,足以使人丢魂丧魄。
  桑德福拉着一根长长的电话线冲上山顶,紧挨着高军武趴下了。
  “上尉,我听这炮声很不妙。”
  “你说什么?”高军武的耳朵巳经不好使了,转过头大声问他。
  “我从炮声里听出,日本人好像巳经过了伊诺瓦底江,再也没人能挡住他们了。”
  当他们重新回过头去,简直害怕极了。前面的英国士兵和各国侨民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漫涌过一座座山坡,卷过一道道谷地,开始了又一次大溃退。
  高军武慌忙回头,看见200米以外的火炮阵地上,赖特中尉拿着话筒,正等待着桑德福的消息。
  麻哥突然大喊:“日本人!妈的……日本人冲过来了!〃
  高军武和桑德福赶紧向山头的西北角跑去。
  他们猝然停止了呼吸,心,也僵死在胸中。日本人,成千上万的日本人!仿佛是整整一个集团军的日本人!
  无数面血红的太阳旗迎风招展!
  “准备开炮!”桑德福对着话筒喊了一句,立即从文件包里掏出一张地图,匆忙确定s程与s击范围。
  这时,话筒里传来了赖特中尉的声音。声音响亮,高军武听得清清楚楚。
  “桑德福少尉,马上撤下来,我巳经接到营长发来的撤退命令。”
  “啊!赖特中尉,一定要打!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们的炮弹会像驱赶羊群一样把日本人打回去!”
  “这是命令,少尉。”赖特中尉的声音异常平静。
  “如果我们不开火,日本人10分钟后就会到达这里,我们的步兵和老百姓就得遭大难了!”
  高军武清楚地听见,接下去的对话像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台词。
  “什么?什么?”赖特中尉显然惊慌起来,“你说什么?10分钟?这绝不可能!你肯定弄错了……那一定是我们正在后撤的军队!营长可没有这样告诉我。”
  “让营长见鬼去吧!日本人正在向我挺进,他们就在我的眼皮底下!”
  “我们立即撤退,火炮巳经开始打装,你是一个军人,军人首先是服从长官的命令。”
  “中尉,我求求你,开炮!开炮!”
  “不行!营长命令我撤退,而不是命令我开炮。”
  “就是战死,我们也会成为不列颠的英雄!让我们为祖国献身吧!”
  高军武悄无声息地离开阵地,在邵青阳身边蹲下了。
  “赖特这家伙要跑,大队长,我要向火炮阵地上的赖特中尉开枪。”
  邵青阳惊呆了:“你说啥?打友军连长?”
  “他要带着大炮逃了,那么多士兵和老百姓就完了。大队长,不会有人知道的,出了事我顶着,我保证一枪打碎他的脑袋。”
  邵青阳牙关一咬:“我没听见,我啥都不晓得。”
  高军武忽地放下机枪,从身边的邹喜子手里抓过步枪,架在一根树桠上……几秒钟后,随着一声枪响,邵青阳看见赖特中尉身子一震,然后,双臂无力地张扬了一下,在他的视线中永远消失了。
  高军武重新回到桑德福身边,在他p股上踢了一脚,毫无表情地说道:“我看见你们的赖特中尉巳经英勇阵亡,那一定是日本的阻击兵干的;你快指挥你的炮队去吧。”
  桑德福痴视着高军武,似乎从那张毫无表情的脸膛上看出了一点蹊跷。但是,他什么也不问,抓起话筒大声吼道:“中尉巳为国捐躯,现在由我接替他指挥!”
  第一发试s弹靠前了一点,没能落进日本人的队伍里。于是,他校正了s程与角度,接下去的几批炮弹准确地打入敌群中,炸得日本人血r横飞,鬼哭狼嚎。
  “哈!太好了!桑德福少尉,就这样指挥你的兄弟们s击吧!”高军武乐不可支地用手敲击着桑德福头上的钢盔大声叫喊。
  日本人的炮火也愈发猛烈地倾泻在这座山头上,不少炮兵和特务大队的士兵被炸死炸伤。
  然而,桑德福也中了弹片。他双手捂住脸倒了下去,血从他的指缝里猛烈地喷s出来。带着婴儿般光泽的胖脸完全失却了先时的俏皮,变得面目模糊,血污和疼痛掩盖、扭曲了平常的纯真。他从心底发出悲哀的最后的呼喊:“啊啊……我要死了……我的母亲……我再也看不到你了!”
  他仰头栽倒在地上,没有被鲜血染上的耳朵变得洁白如同大理石,大睁着的眼睛失去了光彩,一络黑发从钢盔下钻出来,耷拉在眼角,无力的滑了下来……
  日本人冲上来了……
  后序
  从开始策划到动笔写作,反复修改,几易其稿,直至完成,这部以宣传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国际主义为主旨的长篇历史小说《中国远征军》花了二年多的时间,终于出版了,欣喜之余感慨万千,回首整个创作过程,诸般细节历历在目。
  三年前到昆明,十分惊讶巫家坝机场竟然位于市区,城市祥和的车水马龙,繁华喧嚣近在咫尺。朋友告诉我们,那就是曾经穿梭于驼峰航线运送抗战物资的飞虎队军用机场。冥冥中一种意念便在胸中涌动。是刘放先生的创意,他的激情有力的推动了这部长篇著作的产生;是周荣蜀先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积极组织和策划,支持我们进行史料查阅,素材整理,采访联系、考察。没有二位热情推动的义举,就不会有这部小说的诞生。
  创作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却无法冲淡心中的激情。不少真实的人物经历让我们一再被震撼,一段段史事让人无法不去正视。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写作的过程变得不再艰苦,已经成为了一种厚重的使命。
  凡事总不会一帆风顺,小说的诞生也曾笼罩着隐隐的y霾:社会世俗偏见让采访过程进行得并不顺当,在我们冒着高温采访已为数不多的远征军战士时,有人带着极端仇视的心态,奇怪的询问为什么不采访热门大人物,反而要去寻找声名寂寂的某某人?当我们挑灯夜战研究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特征时,居然有人监视我们,质问年轻的作者是否在搞黑材料,还加以严重警告。
  所幸一切的挑战都已经随着小说的脱稿完成而告结束,寄托着再现历史真实,展现中国抗战军人形象的长篇著作终于在抗战爆发70周年快到来之际出版了,也算是对所有长眠于异国战场的壮丽军魂的一种告慰吧。
  我们尤其要感谢王楚英老先生的鼎力相助。王老眼疾未愈,带病为我们通阅全稿,提出详细修改意见,提供大量史实、文字资料,并帮助联系相关人物后代、专家学者。在此,对王老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感谢!
  此外,我们还要对彭训厚先生、刘伟民先生对本书出版给予的极大鼓励与支持,戴复东院士、戴澄东先生、戴藩篱女士提出的诸多宝贵意见,西南大学谭刚博士在全书创作过程中在史实上的严格把关,重庆出版集团领导和周显军先生的鼓励支持深表感谢!是你们始终不渝地热情相助,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动力,推动着我们克服一切困难,顺利完成写作。
  愿小说的出版能带来公正的认识,告别所有的狭隘与偏见。为和平而祈祷。
  作者 二oo六年十二月于重庆
  。 书包网最好的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