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第 25 章

  本身也把这个原
  则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不断在侧翼运动,并且刻意在美军和南朝鲜军的身后设置路障。他们在战术上运
  用纯熟,然而,麦克阿瑟却要在战略上给他们一个教训。
  麦克阿瑟用在朝鲜的战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用在太平洋战役中并取胜的战略极为相似。在那次出色
  的行动中,麦克阿瑟和太平洋中南部的指挥官切斯特?尼米兹上将以及小威廉姆?f?哈尔西上将一道,
  创造了著名的“越岛进攻”战略,他们绕过日军重兵驻守的岛屿或阵地,打击其余的单个目标,使孤立起
  来的日本驻军“憔悴而亡”。这些被绕过去的日本兵就好似被送进了战俘营一样束手无策,毫无用处。
  麦克阿瑟的仁川计划是太平洋越岛进攻战略的变体。这个计划非常出色,当时没有人,甚至是联席会
  议的参谋长们也没有看出和太平洋形势的相似xing。在那里,日本部队战线拉得过长,战略两栖部队从其后
  方登陆便可将其截断。同样地,一直向南压的北朝鲜军队战线拉得也很长,战略两栖部队从其身后登陆也
  可将其切断。
  麦克阿瑟和联席会议的参谋长之间的争论是现代最有趣的例子之一:同样一种形势,在一个军事家眼
  里是大胜的良机,而在其他军事家看来却是莫大的危险。由于麦克阿瑟被证明是正确的,这场争辩的结果
  使麦克阿瑟头上军事天才的光环更加灿烂夺目,但却使联席会议参谋长们黯然失色。于是便有了这样一种
  观点,麦克阿瑟事事不错,同时后来当他实施军事上最为冒险的行动时,这种观点也束缚住了联席会议参
  谋长们的手脚,以致不敢责备这位远东军司令官。许多人难以相信在麦克阿瑟身上依附着一个军事善恶两
  面人的特征。在美国人的眼里,英雄总该是英雄。然而,这位构想并坚定地实施了仁川登陆的将军,仅仅
  在几星期以后便不顾公开的警告,眼睁睁地跨进了中共军队的伏击圈。
  这便显出麦克阿瑟是一位凡人,他和任何普通人一样,既有灵感也犯错误。然而,正是作为一个人而
  不是神,麦克阿瑟才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就像身处阿尔努斯沼泽地的汉尼拔一样,他透过仁川恶劣的地理
  条件,把这些困难看做是以奇致胜的保证。除此之外,作为一位70岁高龄的武士,他那充沛的jīng力和毅力
  也令人敬佩,他不但说服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了他的行动,还使他们提供了他认为发动进攻所需要的兵力
  。得到必需的部队决非易事,因为当时美国军方领导机构毫无准备,许多军方和政界领导人坚信,对美国
  的威胁不是来自突出于亚洲的一个半岛,而是来自欧洲,那里有数百万全副武装的俄国兵,只待克里姆林
  宫一声令下,便会倾巢而出。
  尽管他认为“华盛顿的那帮人”只盯着欧洲,但他却感到亚洲才是决定西方世界命运的地方。他的努
  力所取得的最后成功是巨大的。仁川登陆实施之时,美国的每一支满员的作好战斗准备的部队都jiāo由麦克
  阿瑟指挥,只有第82空降师例外。同时,运送如此大量的兵力,对于参谋长联席会议和美国军方领导机构
  也是一项光荣。他们创造了一个奇迹,在朝鲜战争开始仅仅两个半月后,他们就完成了部队的训练、组织
  和后勤工作。
  第22章 战略之争
  制定仁川登陆计划(代号“烙铁行动”)时在美国高层军事部门所引起的争论,突出显示了参谋长联席
  会议这样一个特别机构和麦克阿瑟这样一位独一无二的军事思想家和指挥官之间的分歧。设立参谋长联席
  会议是为了对军事力量进行统一、全面的指挥和调配,他们要对美国的安全进行通盘考虑,并提出相应的
  解决方案。参谋长们是考虑大事的,要他们也去从事创造xing思维未免太苛求了。在朝鲜问题上,人们意料
  之中的最大的创造xing思想家不是参谋长联席会议,而是麦克阿瑟。委员会之类的机构很少会有令人叹为观
  止的创新举动。
  参谋长联席会议发觉,他们对麦克阿瑟的提议要么表示赞成,要么表示反对,自己却提不出什么见解
  。当然,部分原因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战区司令官所担当的角色:高度独立于华盛顿并具有极
  大的独自制定方针的权威,这种角色也被带到了朝鲜。
  至于麦克阿瑟,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战争bào发时参谋长联席会议级别最高的官员是参谋长联席会议主
  席布莱德雷;那时他是四星上将,而麦克阿瑟却是五星上将。作为最后一位尚在军中服役的上将,麦克阿
  瑟的军衔实际上比他五角大楼的上司还高。在军队等级森严的气氛中,很少有人对陆军上将在事后说三道
  四,甚至连参谋长联席会议也不会那样做。直到9月份,杜鲁门才决定把布莱德雷晋升为五星上将。随之
  而来的问题是,这次迟到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集团军指挥官当之无愧的晋升是否有旨在压制麦克阿瑟的因
  素?自从布莱德雷之后再也没有五星上将。
  美国军队投入朝鲜后不久,麦克阿瑟就有在北朝鲜军后方实施两栖登陆的计划。7月2日,他请求国防
  部派出一个海军团战斗队,以及协同作战的海军航空兵。尽管他们不清楚麦克阿瑟具体怎样使用这支海军
  部队,参谋长联席会议还是在第二天就批准了他的请求。两天之后,即7月5日,麦克阿瑟又要求更多的兵
  力:整个第2步兵师,第2特种工兵旅,以及第82空降师的一个团,所有这些兵力都将在7月20日至8月20日
  之间投入使用。这些要求意味着要投入美国所有的战略后备兵力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美国驻扎在日本之外
  的6个师中,其中一个在德国驻防,这样在美国只有5个普通后备师:第2和第3步兵师,第11和第82空降师
  ,还有第2装甲师,所有这些都被军事专家认为不宜投入朝鲜战场,尤其是第11空降师,根本毫无准备。
  参谋长联席会议经过短时间的权衡便在7月7日请国防部长路易斯?约翰逊批准麦克阿瑟所要求的兵力
  部署。几天后,约翰逊和杜鲁门总统便批准了。同时,参谋长联席会议要各部队待命开拔。他们只做了一
  项变动:从第11空降师抽调了一个团战斗队,他们认为第82空降师弥足珍贵,所以舍不得将其拆开。这是
  美国仅有的一个满员的jīng锐之师,可以随时空投到任何发生危机的地方,是美军的秘密杀手锏。
  令参谋长联席会议吃惊的事在7月9日和10日接踵而来。9日那天,麦克阿瑟提高了他的要求,提出再
  派4个师。他在发往华盛顿的电文中这样写到:“局势已经发展成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7月10日,他敦
  促国防部把驻防在远东的4个师扩充到满员编制(当时是70%),而且要求已处于待命状态的海军团战斗队扩
  充为一个师并尽快给他派去。两天之内,麦克阿瑟就把他估计的朝鲜所需的兵力翻了一番,从4个师增加
  到8个师。对这一要求,美国当时难以满足。
  参谋长联席会议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一位深受尊重的战区指挥官,要求派兵前往一个本不是美国
  重大战略利益所在的国家去打仗,他的要求超出现有的兵力,而这一仗在刚开始时仅仅是一次有限的警察
  行动。海军作战部长谢尔曼上将说,该是“澄清国家战略领域里几个基本问题的时候了:美国部队在亚洲
  的地面战场,要介入到何种程度;在世界其他地区,我们可以冒多大的风险。”
  参谋长联席会议迅速采取了行动。首先,他们决定派两名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前往东京,搞清麦克阿
  瑟需要这些部队的意图,因为他一直对他的计划闪烁其辞。其次,他们开始在世界各地搜寻,看有没有可
  以迅速投入到朝鲜的部队,最终找到了两支,即驻扎在冲绳岛的第29步兵团和驻扎在夏威夷的第5团战斗
  队,并且迅速将他们运往朝鲜。最后,他们开始大规模地扩充美国部队。
  最后这一决定终于让美国人切身感受到了亚洲战争的现实。当初他们普遍赞同美国介入朝鲜战争,现
  在他们开始意识到参战的代价了。参谋长联席会议立刻得到了国防部长约翰逊和杜鲁门总统的支持。7月
  19日,总统对全国发表广播电视讲话,宣布大量扩充美国军队(仅陆军就达20多万人),并向国民警备队、
  预备役军人及个人发出动员令。到8月底,陆军已征召了9.3万人,组编为404个预备役分队,205个国民警
  备队分队(包括4个师),再加上1.05万名预备役军官。同时,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征召了几乎10.4万名预备
  役军人(包括所有3.28万名海军陆战队预备役军官和士兵),空军召回了近5万名军人,所有这些加起来,
  共计25万多人。
  虽然国会还没有完全拨付这些军人所需的所有资金,总统却已经批准了由83.4万人组成的陆军,分编
  为11个师,12个独立团;由58万人和911艘舰艇组成的海军;由13.8万人组成的海军陆战队,分编为两个
  师;由56.9万人和62个战斗联队组成的空军;再加上16个战斗航空队和20个独立运输航空队。
  指派去会见麦克阿瑟的参谋长联席会议特别代表团于7月13日抵达东京。领队是陆军参谋长柯林斯上
  将和空军参谋长霍伊特?s?范登堡。正是在这次会见中参谋长联席会议才首次获取了关于麦克阿瑟战略
  思想的实质内容。
  第8集团军司令官沃克将军和参谋长阿尔蒙德分立在两旁,麦克阿瑟在两位参谋长和随后赶来参加会
  议的太平洋舰队司令亚瑟?雷德福上将的心目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柯林斯这样描述他:“麦克阿瑟依然
  是那副沉着冷静的样子。像往常那样,他一边信心十足地侃侃而谈,一边来回踱步。他总是给人这样一种
  印象:似乎不只是对着眼前的听众讲话,而是对着不在眼前的一大批听众讲话。”
  布莱德雷上将对麦克阿瑟的看法可不那么宽容。他在自传中这样描写麦克阿瑟:“他卓越的才华令人
  生畏。但作为统帅他又有几点不足:过分自命不凡,刚愎自用,对上司的判断不屑一顾。”布莱德雷还说
  道,他像美国将军乔治?巴顿和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蒙哥马利一样,是个自大狂。
  “将军”(参谋长及其下属,不论军衔有多高,通常都称麦克阿瑟为“将军”)在柯林斯、范登堡和雷
  德福的面前摆出一副故作高深的模样。对于在何处、何时会阻止住北朝鲜人,他拒绝作出任何猜测,然而
  ,正当北朝鲜大获全胜,美国和南朝鲜军一败涂地之时,他却流露出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他向他们保证
  ,完全可以挡得住北朝鲜人,但是为了用这种局势来更紧地钳制国防部他警告说,美国还击的速
  度和成功取决于参谋长们把他所需要的部队和装备运来的速度。
  将军毫不掩饰地争辩道,在战略意义上,美国应该给朝鲜而不是给别处以足够的重视。他坚持认为,
  冷战的结局是在远东。当柯林斯问及他需要多少军队才能恢复和稳定三八线这条分界线时,麦克阿瑟说道
  ,他的用意不仅仅是击退北朝鲜军队,而是摧毁他们。
  至此,麦克阿瑟在朝鲜的意图的lún廓才首次浮现出来:不是恢复联合国决议实际上所要求的战前状态
  ,而是要摧毁北朝鲜的军队。要完成这样的任务,不入侵北朝鲜是不可能的,因为那里是他们的指挥、给
  养和训练中心所在地。麦克阿瑟告诉参谋长们,敌对状态结束之后的任务将是“促成和解,统一朝鲜”,
  这就可能需要占领整个北朝鲜,尽管在当时这只是一种推测。
  麦克阿瑟的目的已经孕育着比仅仅击退入侵之敌更宏大的目标。一旦获准,入侵北朝鲜将一发而不可
  收,直到将北朝鲜的军队和北朝鲜政权摧毁。在当时紧迫的情况下,麦克阿瑟这一激进的目的没有明确表
  述出来。然而,这是不言而喻的:麦克阿瑟想要联合国去做的正是北朝鲜为此而受惩罚的事入侵邻国
  。
  如果美国领导层在7月敢于正视麦克阿瑟所陈述的意图的真实寓意,它或许能够制定出既能缓解红色
  中国的恐惧又能消除金日成和北朝鲜司令部威胁的政策。尽管会有道义上的问题,但是人们还是十分赞同
  ,至少沿着原已宣布的并清楚划定的界限入侵,给北朝鲜领导人以惩戒,或者将其推翻并粉碎其军事潜力
  ,而不把北朝鲜并入李承晚的独裁统治之下。这些问题并没有充分加以讨论。于是,当需要有关北朝鲜的
  某种政策时,美国还没有把政策制定出来。联合国授权下的全国大选计划只不过是一个迟到的掩人耳目的
  举动,是对业已存在的麦克阿瑟实施的全部占领这一事实的掩盖。
  在会谈中,麦克阿瑟简要地勾画了他的反攻战略:一旦阻止住北朝鲜的进攻势头,他将对北朝鲜的西
  海岸后方发动攻击。他认为,仁川是最好的攻击地点。离开华盛顿之前,柯林斯曾听取了有关西海岸一些
  可能登陆点的简要汇报。华盛顿的海军军官对仁川表示怀疑,因为那里水道狭窄,cháo水极高(有时高达35
  英尺)。与麦克阿瑟会谈的第二天,柯林斯询问了仁川登陆的可行xing。他与驻远东海军司令c?特纳?乔伊
  中将的助手、两栖作战专家詹姆斯?h?多伊尔少将进行了jiāo谈。多伊尔告诉柯林斯,在仁川登陆是困难
  的,但也是可能办到的。
  麦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