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江山》第七百一十章兵围兴唐府

    
    八月,二十万吴军正式发起进攻。
    这一次杨渥并没有选择亲自领兵,而是将大军分为三路,其中东路军由刘信统领,共六万人,由杨刘渡渡河攻打博州;中路军由周本统领,共八万人,从德胜渡渡河攻打澶州;西路则由李承鼎率军攻打相州。
    如此三路出兵,沿着三个方向进攻,最后对后唐的都城邺都进行合围。
    消息传出,四方震动。
    相州城内,叛军的大小统领们此时都汇聚在赵在礼的府中,面带忧虑的商议着。
    虽说一开始起兵造反的时候,他们都做好了面临吴军干涉的准备,但真等到这个时候他们心中还是有些忧虑。
    正如同严可求等人想的那样,赵在礼等人虽然造反,但他们心中其实对于吴国更加抗拒,若是李存勖愿意对他们进行招安,满足他们的一些要求,只怕他们早就投降了。
    可惜吴军那时候并没有动手,而李存勖则选择了出兵讨伐叛军,如此一来投降的选择就不复存在了。
    现在摆在众人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坚守孤城继续抵抗吴军,另一个则是直接投降吴军。
    若是坚守的话,以他们的实力,且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只怕很难坚守多长时间;但若是直接投降的话,他们又担心将来的命运。
    毕竟吴国的国策早就天下皆知,尤其对他们这种反复背叛的将领来说,到了吴国只怕很难混。
    就在众将犹豫不决的时候,外面侍卫突然进来道:“启禀诸位将军,吴军有使者到来。”
    “吴军派来的使者?”众将听了纷纷一惊,接着又猜测起来:“吴国人此时派使者来是什么意思?难道说想要劝降?”
    赵在礼沉声道:“将吴国使者带进来一问就知道了。”
    不一会儿,吴国的使者到来,却是一个武将装扮的年轻人,正是郭威。
    “在下郭威,见过赵将军,诸位将军。”郭威首先不卑不亢的行了一礼。
    接着也不等众人答话,他便自顾自的询问道:“在下此来,目的很简单,就是要问一问诸位,如今我军兵临城下,诸位却不赶紧投降,难道是想抗拒我朝大军吗?”
    赵在礼等人见他上来就如此咄咄逼人,顿时心生不悦道:“便是抗拒吴军又能如何?”
    郭威冷笑一声:“如今天下大势,不用我多说,诸位想必也都明白,不过是晋与吴的争夺而已。诸位起兵造反,这已经与晋王决裂;若是再与我军交战,那就是将晋与吴都得罪了。纵然以天下之大,只怕诸位也没有容身之处!”
    众将听了顿时脸色一变。
    的确,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这一点,在李存勖派兵前来镇压后,他们这支叛军就已经没有回头路了,若是再与吴国为敌,他们就真的无路可退了。
    众人起兵造反的目的是什么?还不就是为了荣华富贵,若是明知道前方是条死路,他们可不会傻到去走。
    赵在礼沉声道:“郭将军此言差矣,我等虽然起兵造反,但若是我等愿意的话,依旧可以与陛下和谈。只要陛下愿意加封我为节度使,我就愿意为他挡住吴军。想来陛下不会拒绝这个条件。”
    郭威冷笑道:“是吗?那么诸位为何不那么做呢?若是诸位真的投降晋王,到时候晋王将你们作为替死鬼,让你们在这里与我朝大军血拼,他却能渔翁得利。这样的结果难道就是诸位想要的?”
    “此外,相州一州之地,又地处吴国和晋国之间,地小民寡,想要自立一方也不可能,到时候诸位不管在什么方面都不得不依赖晋国。即便赵将军能做上节度使又有何用?”
    众人听了顿时默然不语。
    其实当前的局势早就很清楚了,天下的争夺就是后唐和吴国之间的事情,他们这些叛军想要在后唐与吴国之间自立一方,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投靠吴国或者投靠后唐。
    若是投靠后唐,那么他们这支叛军就不得不与吴军血战,成为后唐的替死鬼;而若是投靠吴国的话……
    郭威沉声道:“我知道诸位对投降吴国心存顾虑,不过我要说的是,我家陛下知道诸位之所以起兵造反,那完全是受到晋王逼迫所致。诸位将士驻守边疆,却连饭都吃不饱,所以造反也是应当的。”
    赵在礼等人听了顿时松了口气,他沉声道:“若是我等愿意投降,不知贵国准备怎么安置我等?”
    郭威从怀中取出一道诏令:“这是我家陛下的诏书,若是诸位愿意投降的话,赵将军可以被授予都指挥使一职。”
    赵在礼听了顿时眼神一亮,都指挥使一职位,虽然比不上节度使,也比不上都督,但在吴军之中也算很高的级别了。
    若是能授予都指挥使的职位,赵在礼心中还是很满意的。
    他接着问道:“那么我等麾下的将士又会怎么安排?”
    “赵将军麾下其他诸将可以依次授予官职。当然,若是诸位不愿留在军中,也可以有其他选择,只要不太过分,都可以考虑。”
    其他人听了顿时点了点头,表示满意。
    这时,有人小声问道:“郭将军,贵国的安排我等都很满意,只是我等担心的是,贵国将来会如何?”
    郭威笑道:“你是担心将来会不会秋后算账吗?其实若是诸位投降吴国后没有再次造反的想法,那么又何必担心自己的荣华富贵呢?若是还想造反,那么不管你们是投降吴国还是投降晋国,都没有人能容得下你们。”
    “此外,王审知、马殷、刘龑等,他们以前都是一方节帅,且与我家陛下交战多年,但他们投降之后尚且得到了善待,诸位又何必担心呢?”
    众人听了都将目光看向赵在礼,显然他们心中已经倾向于投降吴国。
    赵在礼见了当即起身,郑重着对郭威道:“我等微末之臣,愿意投降贵国,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
    八月初,盘踞相州的叛军首领赵在礼等人投降吴军,汤阴、内黄、黎阳等地皆落入吴国手中。
    与此同时,中路吴军在德胜渡河后,先将澶州城围困起来,接着留下两万大军负责围城,主力则绕过澶州直接向北进发,于八月中旬与西路吴军汇合。
    东路的吴军同样进展顺利,驻守博州的一万后唐军队在吴军进攻之前就选择了撤退,让吴国兵不血刃占领博州。
    接着,东路吴军分兵攻取武水和堂邑,并继续向西进攻。
    九月初,三路吴军在魏州城下汇合,将后唐的都城兴唐府三面围困起来。
    城内,李存勖焦急而烦躁的四处走来走去,对于不远处正在上演的戏剧完全没有一点欣赏的念头。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
    当初相州刚刚叛乱时,他就意识到局势有些不妙,但他还是没想到居然会如此不妙,不仅辛苦构建的防线被吴军轻易突破,都城被敌军围困,更重要的是各地藩镇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家出兵来援。
    “那些家伙难道不知道,若是朕完了,他们这些藩帅也要完蛋吗?还是说他们觉得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挡住吴军的进攻?”
    如今的兴唐府城中,守军兵力共有近六万人,其中包括从博州撤退回来的一万军队,以及李绍荣率领的残部。
    有这么多的军队守城,再加上兴唐府作为后唐的都城,城中积蓄了大量粮草,坚守个一年半载都没有问题。
    但问题是,再怎么坚固的城池,若是没有援兵的话,都不可能坚守太长时间,比如当初镇州张处瑾,依托坚城抵挡晋军长达近一年时间,但因为没有援兵,最终还是被晋军攻破。
    若是各地藩镇不派兵来援的话,以邺城如今的情形,只怕很难坚守下去。
    回想起各地藩镇的态度,李存勖心中暗暗后悔:“早知如此,就不该留下来的。”
    在吴军围城之前,他本来是有机会离开邺城的,不管是去北都真定府,还是去太原,都比如今坐困孤城要好。
    但李存勖又担心,若是自己离开的话,后唐军必然士气大挫,邺城很可能会立即落入吴国手中,甚至整个河北都会落入吴国手中。
    到时候即便还能退守太原,但失去了河北后,后唐又能坚持多久呢?
    想到这,他又不得不坚定坚守城池的决心。
    这时,景进匆匆进来,一脸喜色道:“陛下,咱们的援军要来了!”
    李存勖听了顿时大喜,连忙问道:“援军?是哪里来的援军,有多少人?”
    “回禀陛下,是魏王殿下从太原领兵来援,兵力有一万人!”
    “魏王的军队?”李存勖脸上的喜色顿时消失不见。
    魏王李继岌乃是李存勖的长子,被留在太原与太原尹孟知祥一同负责镇守老巢。
    如今兴唐府被围,李继岌领兵来援,这固然让李存勖感到欣慰,但他更加愿意听到的却是各地藩镇出兵的消息。
    否则光靠李继岌这点兵力,又如何能给兴唐府解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